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科研动态
科研动态
底物高低调节海洋氨氧化微生物群落对增暖的差异性响应
2020年7月14日,期刊《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了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海洋与地球学院“海洋氮循环与全球变化”创新研究群体高树基教授实验室的最新研究成果“Substrate r...
发表于:2020年07月15日
15年数据集,揭示台海浮游植物群落时空演变格局
2020年5月25日,黄邦钦教授课题组在Progress in Oceanography在线发表了题为“Phytoplankton community patterns in the Taiwan Strait matc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ir realized niches”的新成果,集成了团队在...
发表于:2020年06月24日
厦门大学-特拉华大学双学位联合培养博士生在《自然·地球科学》发表研究论文
空间分离的碳酸盐矿物循环缓冲切萨皮克湾的酸化 Chesapeake Bay acidification buffered by spatially decoupled carbonate mineral cycling 2020年6月1日,地学领域顶级期刊《自然·地球科学》(Nature Ge...
发表于:2020年06月01日
升温将以抑制厌氧氨氧化为代价刺激沉积物反硝化Warming stimulates sediment denitrification at the expense of anammox
2020年3月23日,地学领域顶级期刊《自然·气候变化》(Nature Climate Change)在线发表了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海洋氮循环与全球变化”创新研究群体、氮循环课题组的最新研究成果,题为Warming stimulate...
发表于:2020年03月24日
大型亚热带河口-陆架系统中富营养化、缺氧与海洋酸化的相互作用
经河流输入到近海的人为营养盐刺激浮游植物的大量繁殖与生长,造成富营养化;由此产生的有机物经沉降、输运至次表层水体并被微生物降解矿化,从而不断消耗水体中的氧气,形成低氧环境甚至缺氧。同时,生物新陈代谢过...
发表于:2020年03月19日
构造稳定区山溪性河流入海沉积物组成及输运过程的气候控制
2020年2月,我实验室简星博士在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发表了题为“Climate‐dependent sediment composition and transport of mountainous rivers in tectonically stable, subtropical East Asia”的研究论...
发表于:2020年03月18日
新研究揭示陆-海交互带的“海绵交换模态”: 碳、氮的耦合与传输
2020年2月14日,我实验室蔡平河教授课题组在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 期刊发表了题为“Carbon and nutrient export from intertidal sand systems elucidated by 224Ra/228Th disequilibria”的研究论文,首...
发表于:2020年03月04日
深海微生物驱动碳氮循环耦合研究成果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刊》
2020年2月18日,我实验室张瑶教授等多个课题组在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PNAS)(《美国科学院院刊》)合作发表题为“Nitrifier adaptation to low energ...
发表于:2020年02月19日
大河河口硅稳定同位素动态变化Dissolved silicon isotope dynamics in large river estuaries
2020年1月22日,地学领域权威期刊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 (IF=4.258)在线发表了我实验室张周凌博士题为Dissolved silicon isotope dynamics in large river estuaries的研究成果。 在海洋中,硅作为硅质...
发表于:2020年02月12日
党宏月教授在Frontiers刊发论文专辑
从河口到边缘海和开阔大洋,从热带暖池到亚热带环流和极地冰冻圈,从阳光充足的真光层到昏暗的中层水和漆黑的深海深渊区,从水体到沉积物和深部生物圈,海洋生态系统经历着不同的环境梯度。除这些大尺度梯度外,海洋...
发表于:2019年12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