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新闻中心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海洋新陈代谢与元素循环”项目启动会暨重大研究计划“西太平洋地球系统多圈层相互作用”集成项目研讨会召开

2025/04/25点击次数:

4月17-18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海洋新陈代谢与元素循环”项目启动会暨重大研究计划“西太平洋地球系统多圈层相互作用”集成项目研讨会在厦门召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地球科学部四处项目主任张亮,特邀专家同济大学翦知湣院士、上海海洋大学陈多福研究员、天津大学陈玖斌教授、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郭庆军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侯立军研究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黄方教授、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李铁刚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林强研究员、香港科技大学刘红斌教授、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孙卫东研究员、中国海洋大学田纪伟教授、同济大学杨守业教授、南方科技大学郑焰教授等莅会指导,项目承担单位厦门大学尤延铖副校长、科技处李荔敏副处长,以及项目负责人和骨干成员参加会议。

开幕仪式由李荔敏副处长主持。张亮主任、尤延铖副校长分别代表项目主管单位和承担单位致辞。

尤延铖指出,创新研究群体项目及重大研究计划集成项目的实施,将深化我国对相关区域海洋生物地球化学机理的认识,并为维护海洋生态健康、制定气候变化应对策略和实施碳中和目标路径提供科技支撑,厦门大学作为项目承担单位,将为项目团队提供全方位的支持与保障。


尤延铖致辞

张亮对群体项目和集成项目提出三点要求:一是产出更多重大原创成果,成为在国际科学前沿占有一席之地的研究群体;二是加强组织管理,建立定期交流机制;三是重视青年人才的培养及国际合作。张亮指出,创新研究群体项目和重大研究计划集成项目各有侧重,期待各项目成员通过攻坚克难在海洋物质循环等领域取得新突破,并为全球气候预测、海洋环境保护以及海洋资源开发等做出贡献。

张亮致辞

会议第一阶段为创新研究群体“海洋新陈代谢与元素循环”项目启动会,由林强研究员主持。项目负责人史大林教授围绕群体背景、研究特色与基础、拟解决的科学问题、研究内容与方案、研究进展等整体汇报,项目骨干曹知勉教授、柳欣教授、沈渊教授分别围绕“海洋痕量元素及其同位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西太平洋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和功能时空演变”“深海有机碳库的微生物可利用性”等主题汇报了研究思路与进展。

创新研究群体项目负责人及项目骨干进行汇报

在专家评议环节,各位专家在肯定项目总体研究目标及实施方案的基础上,为未来项目发展方向提出了指导意见及建议。建议应拓展项目研究的时空尺度,同时更注重多学科交叉合作,包括加强动力与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耦合研究,并将传统同位素化学与新兴生物技术研究方法结合,以期通过项目的开展推动学科创新发展,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战略需求。

专家评议

会议第二阶段为重大研究计划“西太平洋地球系统多圈层相互作用”(简称“西太计划”)关键科学问题二集成项目研讨会,汇报及讨论环节由孙卫东研究员主持。厦门大学曹知勉教授与南京大学陈天宇教授作为集成项目“西太平洋海气界面多尺度物质循环集成研究”和“西太平洋流固界面物质循环及其演变集成研究”的负责人,分别梳理了项目的集成主线,汇报了项目实施以来的研究进展与亮点成果。

各位专家指出集成思路需要紧扣西太计划的总体目标,注重集成研究对西太计划的整体贡献,体现多圈层相互作用核心思想,建议进一步收集和挖掘数据资料,将现场观测与模式模拟等结合,强化海气界面和流固界面碳、铁等元素之间的耦合分异及其气候、资源效应研究,并挖掘两个集成项目之间的连接。

项目负责人进行汇报

各项目负责人对专家的指导与建议做出了积极回应,将充分听取、吸收专家意见,进一步加强协同合作,争取在海洋生物地球化学领域取得更多实质性突破。

与会人员合影


【拓展阅读】

Ø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海洋新陈代谢与元素循环

创新群体项目汇聚海洋生理生态学、微生物海洋学、海洋生物地球化学的优势力量,将围绕“海洋新陈代谢与元素循环”这一前沿方向,揭示海洋浮游生物新陈代谢的时空格局和调控因子,阐明其与元素循环的耦合关系和机制,进而评估和预测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和反馈。

Ø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集成项目——西太平洋海气界面多尺度物质循环集成研究

项目在综合分析西太计划已有成果与历史资料的基础上,聚焦西边界流黑潮影响海域,通过多学科交叉研究厘清不同时空尺度生物泵过程对海气界面物质交换及其气候效应的调控。

Ø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集成项目——西太平洋流固界面物质循环及其演变集成研究

项目在西太计划已有成果与历史数据的基础上,以沉积物-水界面碳循环的关键要素为重点研究对象,进一步揭示流固界面物质交换的通量、机理及其资源环境效应。


文 | 余锦萍、陈文倩

图 | 杨位迪

审核 | 张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