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开放交流 > 学术讲座
学术讲座

Luncheon Seminar #265: 韩磊教授 & 管守德副教授

发布时间:2025/01/08     浏览次数:
时间:2025年1月13日(星期一) 12:00-13:30
地点:周隆泉楼二楼咖啡厅
主讲人:韩磊教授,管守德副教授
来访单位: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中国海洋大学
邀请人:刘志宇教授,白晓林副教授
联系人:孙晓笛 2183033

大洋底层水回家的路——尝试解释Munk’s Abyssal Recipes理论所产生的两个矛盾兼提出一个新的大洋底层水上涌机制:深海年轮

报告人:韩磊 教授

报告摘要:

相比于对南极底层水(AABW)形成机制的较为清晰的认识,底层水在洋盆内部的具体上涌位置及其方式仍然存在诸多不确定性。针对这一问题,Munk于上世纪60年代提出了经典的“Abyssal Recipes”理论。然而,后续观测揭示了该理论与实际观测结果之间存在两处矛盾。2016年,Ferrari和McDougall等提出了“Towards a New Abyssal Recipe”的底部边界层上升流(BBL upwelling)理论,以尝试解决Munk理论中的矛盾。

从近年来发现的大洋深层可能存在变冷趋势的角度出发,本报告尝试对Munk理论的矛盾做出了不同的解释,并提出了一种新的底层水上涌的可能机制。

报告人简介:

韩磊,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中国-东盟海洋学院物理海洋学教授,近年来主要从事海洋经向翻转环流(MOC)的动力学研究,研究对象包括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AMOC)、印度洋经向翻转环流(IMOC)、大洋底层翻转环流。通过定义翻转环流的绝热成分,发现AMOC、IMOC等大洋翻转环流的中短期变化可能主要与可逆过程有关。



南海内潮抑制超强台风发展

报告人:管守德 副教授

报告摘要:

台风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海气耦合系统,台风强烈的风应力会在上层海洋激发近惯性内波并引起剧烈的海表面降温,降温会减弱海洋向台风的热量输送,抑制台风强度的发展。南海台风频发,同时具有全球最为活跃的内潮过程,本研究基于现场潜标观测、多源遥感观测资料和数值模式敏感性实验,发现内潮作为背景场可显著调制南海台风-海洋耦合过程。一方面,背景内潮与台风激发的近惯性内波发生非线性波波相互作用,激发高频的次级波动,近惯性内波能量向高频转移,导致同等台风强度下南海台风激发的近惯性内波振幅明显偏弱;另一方面,内潮与近惯性内波耦合作用加强了次表层海洋剪切不稳定和垂向混合,放大了海表面降温和负反馈作用,进而显著抑制南海台风强度发展,导致南海虽然是全球范围内台风发生频率最高的海区,但超强台风比例全球最低。

报告人简介:

    管守德 ,2014年获得中国海洋大学物理海洋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海洋大学物理海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教授。长期从事台风-海洋相互作用与内波混合研究工作,研究内容包括中尺度涡、内潮等多尺度海洋动力过程与台风相互作用过程与机制,首次提出南海背景内潮调制台风-海洋相互作用的理论框架,提出台风尺寸等自身参数影响台风强度演化的海洋通道机制,指出全球变暖导致西北太平洋登陆台风威胁及其灾害效应大大增加。主持国家/省部级项目/课题十余项,包括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课题1项,在Nature Communications,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Journal of Physical Oceanography,Journal of Climate等国际海洋学权威期刊发表SCI论文二十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3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