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科研动态
科研动态

科研进展 | 资管机构碳足迹及减排目标

2025/04/18点击次数:

近日,厦门大学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全国重点实验室、环境与生态学院张增凯教授团队全面核算了全球前500家大型资产管理机构的股权投资碳足迹规模和分布特征,揭示当前资管机构的低碳转型行动与《巴黎协定》减排目标不一致的问题。该研究进展以 “Leading global asset managers are crucial but off track in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为题,发表在One Earth上。

经济低碳转型的关键不仅在于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方式的改变,还在于投资策略的优化。金融部门,特别是大型资产管理机构,因持有巨额资本而成为引导绿色发展的关键角色。但资管机构的投资碳足迹如何核算,如何制定合理的减排目标,迄今缺乏明确的方案。针对上述问题,研究团队围绕资管机构的股权投资组合所隐含的碳足迹核算开展了研究,提出了一个新的基于投入产出分析技术的投资碳足迹核算和碳减排目标分析框架,能够为金融业绿色低碳转型提供方法支撑。

图1. 研究论文框架结构图

碳核算金融合作伙伴关系(PCAF)制定了第一个全球金融机构温室气体会计标准。该标准要求金融机构衡量并披露其投资组合的范围1排放(被投资企业生产活动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范围2排放(被投资企业外购电力等能源所产生的间接温室气体排放)和范围3排放(被投资企业价值链中上游和下游所产生的所有其他间接排放)。但在核算范围3排放的实际操作过程中仍存在几个挑战:1)由于供应链数据收集困难,当前自主披露范围3碳足迹的企业占比较少;2)不同企业可以自行决定报告范围3碳足迹的范围,导致自主披露的碳足迹可比性差;3)企业的价值链相互重叠,不同企业碳足迹不具备可加性。研究团队基于投入产出模型全面追溯投资组合隐含碳排放,并基于该方法核算了全球前500家资管机构的股权投资碳足迹。

研究发现,全球前500家大型资管机构的投资碳足迹,从2015年的80亿吨二氧化碳当量(CO2e)增加到2021年的95亿吨二氧化碳当量(CO2e),投资碳足迹规模约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的五分之一。从2015年到2021年,资产管理规模的上涨是资管机构投资碳足迹规模呈现逐渐上升趋势的主要驱动因素。


《巴黎协定》除了制定了温升目标,还提出了使资金流动符合温室气体低排放和气候适应型发展的路径要求。那么,金融机构该如何制定自己的减排目标以符合《巴黎协定》制定的气候目标呢?研究团队基于巴黎协定的2℃温升目标,采用情景设计的分析方法确定资管机构投资碳足迹的减排目标,并与资管机构自己设定的减排目标做对比分析。研究发现,大多数资管机构的气候目标与《巴黎协定》设定的温升控制目标存在一定偏差,尤其是来自新兴经济体的资管机构。很多资产管理机构的气候目标仅限于直接排放或与其运营直接相关的排放。例如,贝莱德集团承诺到2030年减少67%的范围1和2排放以及40%的商务旅行排放,但没有对其投资碳足迹提出明确的减排目标。作为金融业绿色发展的引导者,资管机构应采取更加积极的措施承担相应的转型责任,推动整个价值链的协同减排。


为了识别更具针对性的投资碳足迹减排策略,研究进一步利用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刻画了投资碳足迹的不均匀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少数的高碳强度企业的股权投资占了投资碳足迹的较大份额。例如,贝莱德集团投资碳足迹分布的基尼指数为0.54,表明其投资碳足迹分布极为不均,其投资组合中碳强度前10%的投资组合贡献了43.5%的投资碳足迹。由此可见,从高碳强度企业中撤资能够有效降低其投资碳足迹的水平。

大型资管机构在气候变化减缓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对全球前500家资管机构的投资碳足迹做了的全面评估,并基于《巴黎协定》2℃温升目标分析了资管机构的碳减排目标,研究发现大多数大型资管机构仍未走在应对气候变化的正确轨道上。本研究的结果可为资管机构识别和制定投资碳足迹减排策略提供关键支撑,为资管机构设定碳减排目标提供依据,还能帮助投资者识别符合低碳转型要求的投资对象。


研究团队及资助

该论文的第一作者兼通讯作者为张增凯教授,共同作者还包括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博士生李娇妍、厦门大学2022级硕士生王欣雨、陈筱筱和2023级博士生郑传增。该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72474188)和重大项目(72394404)的联合资助。


Z.K. Zhang*, J.Y. Li, X.Y. Wang, X.X. Chen, C.Z. Zheng. 2025. Leading global asset managers are crucial but off track in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One Earth. 101267.


https://doi.org/10.1016/j.oneear.2025.101267


供稿|张增凯

编辑|朱佳 王秀秀

排版|陈蕾

审核|李杨帆 万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