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科研动态
科研动态

科研进展 | 深海溶解有机碳库并非沉寂

2025/03/27点击次数:

近日,厦门大学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全国重点实验室、海洋与地球学院沈渊教授以“Special delivery of proteinaceous matter to deep-sea microbes”为题,在Science Advances发表最新研究进展。该研究证明了深海溶解有机碳库并非完全生物惰性,其中存在着可被微生物利用的新鲜蛋白类有机质,并提出浮游动物的垂向迁移驱动了活性有机质向深海输运,为深海微生物提供了一个高效的“快递补给”途径。

长期以来,深海溶解有机碳(DOC)被认为是一个循环缓慢、存留时间长达数千年的惰性碳库,极难被微生物利用。近年不断累积的放射性碳同位素(14C)数据显示,深海DOC的14C年龄呈现一定的时空差异性,暗示其中可能含有更年轻的有机组分,并推测可能成为深海微生物的重要能量来源。然而,这一推测一直缺乏直接证据。为验证这一推测,研究团队在大西洋百慕大时间序列站(BATS)开展了生物培养实验并进行了14C分析以及化学组分表征。

  • 深海隐藏活性DOC组分

研究团队从总DOC中分别富集了高分子量(HMW;> 2.5 kDa)DOC以及HMW氨基酸组分,发现总DOC与HMW DOC的14C年龄随深度增加而显著老化,深海DOC的14C年龄约为4000年。然而,HMW氨基酸组分14C年龄从中层(940 ± 100 ybp)至深层(1170 ± 140 ybp)却并无显著变化,表明深海DOC库中存在更年轻、富含蛋白类化合物的有机质。

通过微生物降解实验(7-390天),发现总DOC与HMW DOC的微生物可利用性随深度增加显著下降。然而,HMW氨基酸组分在深海中的微生物可利用性却显著高于中层海洋值,且大部分的降解发生在一周内,属于“易降解”类别。这一发现表明,尽管深海DOC碳库整体呈现降解惰性,但其中仍存在一部分不易察觉的、新鲜且易降解的蛋白类有机质,可作为深海微生物的重要能量来源。

1. BATS站点不同深度溶解有机组分的14C年龄(A)及其微生物降解率(B)


  • 浮游动物垂向迁徙:深海微生物的“能量快递”

那么,深海新鲜有机质来源何处?研究团队分析了深海高分子量蛋白质类物质的化学组成,发现这些物质与表层浮游动植物的成分高度相似(图2),很可能来自上层新鲜沉降颗粒物。但尽管如此,颗粒物的被动沉降似乎也无法解释HMW氨基酸组分的14C年龄与降解程度的非线性垂向分布规律(即随水深增加先下降后增加),因为颗粒物在沉降过程中会逐步溶解或降解,呈现单调递减趋势。因此,深海的新鲜蛋白类物质补给并不是简单依赖于颗粒物的被动沉降,而是存在一种主动的递送机制,能够在中层水体向深海快速提供新鲜有机质。而最有可能驱动该机制的是:从表层向中层海洋垂向迁徙的浮游动物。

2. BATS站不同来源有机质的氨基酸组分对比分析


团队回溯了调查期间上层海洋的生物群落结构信息,发现这一时期恰逢春季藻华之后的浮游动物高峰期,并且由大型浮游动物(>1000 µm)占主导。浮游动物通常在夜间上浮至表层海洋觅食,白天返回中深层。在这一过程中,它们通过粪便排泄、直接释放溶解有机质、以及颗粒有机质的重新打包等方式,主动向深海输送富含蛋白类化合物的活性有机质,从而为深海生态系统的代谢活动提供重要的能量补给(图3)。

该研究结果揭示了深海DOC库并非一个静态、长期惰性的老化有机碳库,而是包含更年轻、易降解有机成分的动态碳库,且存在多样化的有机质补给途径。这一发现挑战了传统的深海DOC惰性观点,并强调了浮游动物在深海碳循环以及微生物新陈代谢中的重要作用。

图3. 浮游动物垂向迁徙介导的深海活性有机质补给示意图


该论文的第一作者兼共同通讯作者为厦门大学沈渊教授,共同作者还包括美国南卡罗莱纳大学Ronald Benner教授、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Matthew McCarthy教授和Taylor Broek博士、加州大学尔湾分校Brett Walker副教授。该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B类)、创新研究群体项目,以及“111”计划的联合资助。


Shen Y.*, Benner R.*, Broek T., Walker B., McCarthy M. 2025. Special delivery of proteinaceous matter to deep-sea microbes. Science Advances,11,eadr0736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adv.adr0736


供稿|沈渊课题组

编辑|朱佳 苏颖

排版|陈蕾

审核|唐甜甜 柳欣